1.国际油价现值和原油期货价值是一回事儿么?

2.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3.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4.请分析中东政治冲突与中国政治安全的关系。

5.国际原油价格有哪些基准价格?

6.大型原油储备库的建设,是否有意义?

2011年原油价格_2011年石油价格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麻烦纳,谢谢!

国际油价现值和原油期货价值是一回事儿么?

原油投资,即石油投资,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项目。国内个人参与原油投资主要通过

与石油的机构会员合作进行投资,一般不支持个人投资。

一、过去20年从国际上重要商品的交易情况上看,包含了黄金、白银、原油三种

商品。近20年,黄金的涨幅是3.34倍,白银的涨幅4.06倍,石油的表现要比金银的表

现更好一些,整体涨幅达到的6.9倍。所以,我们可以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石油的保

值、增值能力是好于贵金属的,在这之前是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的。

二、2011年年中开始到现在,贵金属整体价格走势呈明显下跌的态势,黄金

最高的跌幅达到了30%,白银也受制于黄金的影响基本维持同步的走势。但是在同一

时期,很少人关注的原油WTI恰恰走出一个相反的趋势,在保持向上的走势的同时,

整体的涨幅达到了16%。

三、那么原油的走势好于贵金属,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格局?一方面,石油

是一种,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做为稀缺性产品的石油,

越开越少,所以未来价格趋势就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石油不同于贵金属,最大

的差异就在于石油本身是一种消费品,生产加工之后都是被消耗掉的。石油做为大宗

商品中最重要的产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料,各国每年的消费量也是在逐年的增加

的。

以中国为例:2002年——2013年石油消费量数据上看,我国石油进口量2002

年——2013年,从6491万吨增长至28200万吨;石油消费量从2002年——2013年,从

22390万吨增至48700万吨,消费量整体翻了一倍,石油也是越用越少,因此价格肯定

会越来越高。

四、影响石油价格还有一点就是在开成本上,现阶段石油开的成本也在

逐年的增加。石油开成本的不固定,与各产油国的储量,包括产油国的地质结构是

息息相关的。比如中东地区,这片地区原油储量就相当的丰富,地质结构也相对

好一些。因此中东地区石油开的成本并不高,而且相对稳定。从这点上是稀缺

的国家不可比拟的,而且开的成本相对就要高一些。

比如:我国的青海油田,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上

看,开的成本大致在55美元/桶。另外在海上的油田开的成本还要更高一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大家应该很清楚的看到目前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回顾

过去的20年石油价格的走势(2007年——2008年极端行情忽略),油价整体保持的是持

续上涨的态势。那么20年间石油价格的上涨6.9倍,相当于每年都在上涨10%左右,对

于投资者来看还是很惊人的回报的。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让我们先了解原油市场

布伦特原油与WTI之间的定价差异

马克·里奇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他曾将石油称为流经世界血管的血液。原油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能源。原油价格除了是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之一外,对地缘政治和天气也极为敏感。

事实上,世界原油市场都是投资者对供求的预期,油价波动很大,受消费者和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像新型冠状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全球件可能会在整个市场上引发冲击波。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0年4月的报告中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将下降到1995年的水平,这都是由于COVID-19的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称,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了经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病例,传播程度的不确定性震撼了金融市场,并在整个经济中造成连锁反应。

最受欢迎的两种原油

在物理石油方面,有不同的等级。最受欢迎的交易等级是布伦特北海原油(俗称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俗称WTI)。布伦特是指在北海布伦特油田和其他地点生产的石油。

布伦特原油价格是非洲、欧洲和中东原油的基准。布伦特原油的定价机制决定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原油产量。

石油含有硫,原油中硫的百分比决定了将石油提炼成能源产品所需的加工量。”“甜原油”是指含硫量小于1%的原油

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的硫含量都远低于1%,因此它们都是“甜味”原油。它们的密度也比其他地方开的许多原油低(“轻”)。这两个特点使它们更容易提炼,对石油产品生产商更有吸引力。

基准和交易市场

WTI是北美的基准原油。

芝加哥商品(CME)纽约商品(NYMEX)分部列出了WTI原油的期货合约。WTI原油期货交割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市

布伦特原油期货在洲际(ICE)交易。由于布伦特原油是国际贸易,交货地点将因国家而异。

由于这两种石油都被用作基准,不同的国家将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们。亚洲国家倾向于使用布伦特原油和世界原油指数的混合基准价格来评估其原油的价值。

影响基准定价的因素

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导致了一种称为质量价差的价格差异。它们也分布在世界各地(欧洲的布伦特和北美的WTI)。这被称为位置分布。

原油的名义价格只是了解原油市场的一个因素。

根据纽约商品(NYMEX commodities market)的CME Group,WTI/布伦特价差受四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美国原油产量水平

美国原油供需平衡。

北海原油作业

国际原油市场的地缘政治问题

世界如何影响原油价格

政治转变、天气和全球健康危机一直是石油市场的一些最大冲击因素。

由于冠状爆发,国际能源机构(IEA)下调了对2020年3月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预计2009年以来需求将出现首次同比下降。6 IEA在其2020年4月的报告中称,到2020年12月,需求可能仍将下降。7

要了解世界如何导致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原油之间的价差长期剧烈波动,请回顾几年。2011年初,布伦特-西德州原油期货价格差接近持平

每桶原油价格:1987-2020年

2011年期间,价差扩大,布伦特原油价格高于WTI。2011年2月,阿拉伯之春(阿拉伯地区大部分地区的一场起义)在埃及爆发,这一时期,阿拉伯之春的蔓延扩大了。

由于对苏伊士运河关闭和供应不足的担忧,布伦特原油价格变得比WTI更贵。由于运河运行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扩散减少了。

然后,在2011年末,伊朗威胁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世界上大约20%的石油每天都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流动。随着布伦特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25美元,高于WTI.9,价差再次扩大

2015年,布伦特原油的溢价下降有两个原因。首先,与伊朗达成协议,允许伊朗出口更多石油,这本应增加伊朗原油每天流入市场的数量。由于布伦特是伊朗原油的定价基准,这压低了布伦特当时的价格。

其次,美国钻井平台数量几乎同时下降。而且,随着对向海外出口美国原油的支持不断扩大,这意味着未来的钻探活动将减少,美国的日产量也将减少。

因此,布伦特原油价格走低,原因是伊朗原油增加,而WTI则因美国产量减少和出口增加而走强。必须注意的是,对石油流入市场的预期足以引起价格波动。

天气也会对价格产生剧烈影响。美国能源情报署将2005年的飓风归因于油价的大幅上涨,原因是炼油厂和生产在天气期间停产

余额不提供税收、投资或金融服务和建议。所提供的信息没有考虑任何特定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或财务状况,可能不适合所有投资者。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结果。投资涉及风险,包括本金的可能损失。

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选D项。

题干中推论的论据为:原油价格的迅速攀升并不是由于世界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结论是:原油价格的迅速攀升是国际投机资本在石油期货市场进行疯狂投机的结果。

A项说:“2000年至2008年,各国普遍加大了石油的战略储备量",很明显会导致石油总需求的增加,影响供需关系,但不会对世界石油消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较大程度消弱了论据,进而消弱推论。

B项:“较小的经济增长率总带来较大的石油需求增长率”,支撑了: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跳跃式的、急剧的增长。

C项:“石油需求变化率和石油价格变化率并不对称”直接消弱论据,言外之意即便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价格。消弱了论证关系。另有他因型消弱

D项,即便出现,也不能有效消弱投机资本投资石油,就像买**,风险小吗,不是照样很多人投资。

请分析中东政治冲突与中国政治安全的关系。

转眼间,离开油气勘探行业已三年有余。这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起起伏伏,近期受到疫情影响更是令人乍舌的低到10多美元一桶,甚至在过去的4月期货市场中梦幻般跌到负值,真是活久见。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竟然会比水还便宜!原油是否还会回到曾经辉煌的时代(100多美元/桶,巅峰接近150美元/桶)?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是否还有好的前景?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石油人心中都存有这些问题。国际油价的急剧波动,时刻会牵动大家紧张的神经。自己的求学、职业经历也深深地受此影响,有必要扒一扒、扯一扯影响国际油价和石油人的那些来龙去脉。

一、极简国际油价史

让我们以布伦特原油为例回顾国际原油价格历史(布伦特原油产自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低硫、轻质、品质佳)。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石油主要受西方国家石油公司七姊妹控制,原油价格长期稳定在2美元/桶以下。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涨至12美元/桶,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快速涨到40美元/桶。

80年代中期,沙特低价出售石油,非OPEC产油国产量增长,市场需求低迷,油价整体上回落,到1998年底跌至10美元/桶。

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快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大增。原油价格从十几美元一桶,一路高歌猛进涨到2008年接近150美元/桶。话说“爬的高,摔得惨”,紧接着的金融危机,将油价从巅峰快速拉入深渊,不足5个月,跌落至近40美元,如过山车一般。

随后,通过OPEC几次减产保价,各国积极救市,经济逐步趋稳,需求回升,油价反弹。殊不知,这期间半路杀出了程咬金——美国页岩油(从生油的泥岩、页岩中压裂出来的原油)。美国页岩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膘肥体壮了。2011年,美国页岩油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2012年达到1亿吨,2014年达到2亿吨,2018年突破3亿吨(占美国当年原油9亿吨消费量的1/3),俨然成为原油市场的“杠把子”。原油供给大量增加,加上OPEC拒绝减产(意在通过低油价扼杀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布伦特原油于2014年中6月从115美元左右跌至2015年底12月30美元左右。2018年,由于OPEC、俄罗斯的减产,油价曾一度回升突破80美元/桶。

谁也不曾想到,2020年突然肆虐的肺炎,会对原油的需求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生产停摆、运输阻滞,数十亿人居家隔离,天上的飞机稀疏了,地上的道路通畅了……,原油价格也跌到了冰点……,现正缓慢艰难的回升之中。

二、油价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几何?

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来看,本质上仍受供需关系的控制。影响供需关系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产油大国的增减产措施、消费大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进步(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燃油效率提升、新能源的发展等),其他的诸如战争、石油工人大罢工、异常天气、近期的肺炎疫情等突发也会造成油价的急剧波动。

未来的国际油价会如何?

个人愚见,短期内肺炎的影响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萎缩,人们的出行活动大幅减少导致对原油需求快速下降;另一方面,原油的生产不能迅速减少(原油生产不是水龙头出水那样可随开随关),市场上原油供大于求的状况持续加大。后续随着各国生产的恢复,尤其是中国逐步取得抗疫的胜利,生产经济活动正迅速恢复,会加大马力将耽误的生产追回,原油的需求将逐步回升。相信疫情过去后,油价会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会冲到一定的高位。

中长期看,油价应该会回到五六十、六七十美元/桶的合理范围,这是符合多方利益的。即使OPEC通过价格战逼迫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退出(目前已有公司破产),但这将是暂时的,因为谁也无法忍受长期的成本价或亏本出售原油。就算是产油成本极低的中东各国如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生产一桶原油成本在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也难以为继。毕竟,以上诸国的财政、经济高度依赖原油出口,一向挥金如土的壕们因油价过低、收入减少而去吃土,是万万不能的。必定会通过适当减产,好让油价回到相对高点的位置,维持较好的财政状况。一旦油价回归较高水平,页岩油也就很快恢复繁荣,并且越来越顽强(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

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环保政策的趋严、各种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会挤压煤炭、石油等碳高排放能源消费的空间。当前及较长一段时期内,尽管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耗比例将逐步降低,但绝对消耗量仍将缓慢增加。毕竟人口众多的中国、印度等国经济仍在较快发展,对能源的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需求,2018年中印两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占据全球增长的2/3。其他东南亚、非洲国家的GDP增长近几年表现也比较抢眼(如果没有水分的话)。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发展中国家石油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

……

原油价格过低,不全是好事。油价过低,除了对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带来沉重影响外,还会对已经发展势头良好的清洁能源产业带来严重的打击,遏制其发展。而清洁能源是将来我们降低甚至摆脱原油高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们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三、对上游石油人的影响

好了,我们来看看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上游(勘探开发)石油人的影响吧。

曾经,怀着那份热爱,自己报了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印象中,那些高耸的井架、庞大的平台、如网的管道、机器的轰鸣,加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豪(教)言(育)壮(宣)语(传),很能让人热血澎湃。的确,你会感到这个行当搞的都是战天斗地的大事情,瞬间觉得很“荣光”。

十几年前,油价高涨红遍天,勘探开发如火如荼,石油主干专业(地质、物探、石油工程、储运等)的毕业生异常的抢手。就业根本不愁,愁的是该去哪家。大家找工作就是凑一个简历,去百货大楼淘一件穿起来人模人样的廉价西服,就静候三大油招聘军团的到来。主干专业毕业生供需比往往1比几,甚至1比10。在供不应求的关系下,主干专业的学生可带非石油类通用专业的男女朋友一同签约。优秀的甚至听说可以一带三(不限男女朋友);还听说有玩游戏挂了几门课的同学,在招聘会快结束时冲进体育馆,把证明自己是主干专业的学生证往招聘官面前一扔,也能签约。那时,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走在路上都是春风得意、洋洋洒洒,用走路带风形容也不为过。多少通用专业学生梦想着转入石油主干专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原油价格的惨淡、人员的饱和,三大油已不再组团进校招聘,和众多其他公司一样,用、测评、择优组织面试,需求数量也大幅减少。学生们必须要下苦功夫,极尽展现自身才华,才有可能获得青睐,谋得一个岗位。部分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要么转到通用专业和各种考证,要么在外找寻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机会,为转行提前准备。那些光鲜亮丽的石油外企已纷纷撤出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大厂成了学生们的理想雇主,趋之如骛。

职场中的上游石油人日子也不好过。各油气公司纷纷资产重组、削减支出、优化人员,部分人员被迫离开上游行业。国企虽然不裁员,但课题项目明显减少了很多,很多人闲了下来。外资油服公司,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更是项目大量减少,收入、利润大幅下滑,不断裁减人员。

相比传统行业的步履维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迅速崛起,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新兴技术也逐渐不断地融入到传统行业,促使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效率,迎来再次发展的机会。油气勘探开发也不例外,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可视化技术(VR)、精准压裂、智能化海底工厂等,改变着传统的勘探开发认识和手段,“数字油田”、“智慧油田”的建设方兴未艾。认识的转变很关键,这个行业有时太过于注重经验,依靠惯性选择,历经了低油价的“洗礼”,想必会更加热情地接纳新思潮、新技术、新方法。正如在校生们的求职由过去的“等、靠、要”,到如今的“闯、干、拼”,正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

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只是油气勘探开发,无论哪个行业,唯有迎接它、适应它,提前做好准备,或许才会有凤凰涅槃。毕竟,时代的快车停靠时间很短,隆隆驶离后,没人愿意还留在站台。

国际原油价格有哪些基准价格?

当前的中东北非地区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2010年底发端于突尼斯的政局动荡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引起中东地区的全局性动荡,至今尚

未尘埃落定。作为国际能源需求大户中的一员,中国在中东北非有着巨大的油气利益,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的多变,会影响国际石油供给,继而影响油价和中国

石油进口,给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带来严重挑战。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首次超过美国的53.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

度仍将上升,近年来从中东北非地区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40%以上。对于一个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供应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油国所在地区的

地缘政治安全。虽然都在中东北非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可相比于欧美而言,中国缺乏对其局势施加影响的能力,不可控的局面必然会产生不可控的新变

化,这些不可控的新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从维护能源安全角度考虑,中国必须对这些新变化保持预见性和警惕性。

大国博弈,利益重划

从世界主要大国(选取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德国)2011年对石油的需求量与其自身的生产量来看,除了俄罗斯石油实现自给而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以外,其他几个大国都对进口石油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依赖。

结合中东北非变革中美欧国家的态度及其行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背后石油利益集团的影子。在这场变革中,美国、欧洲对中东北非国家内部出现的

反对派持支持态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约通过空中打击帮助了利比亚反对派取得。北约国家的这些行为不但扩大了其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军事影响,也有利于

其在战后利比亚的重新划分中占据优势。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后宣称要按照对其态度友好程度来确定其合作对象,那么,西方国家由于为其提供了直接的军事援助

帮助其获得自然成为其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建设中首选的合作对象。早在战争期间,法国道达尔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欧洲能源企业要求本国积极争取利比亚

油田开权。利比亚反对派更是直接表示就原油方面与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没有政治问题,但与中国、俄罗斯还存在政治问题。可见,在利比亚石油利益重新博弈

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由于西方国家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普遍取干涉其国家内政、支持反对派推翻原的策略,使其在这场变革之后很容易就赢得了新的合作。中国

取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反对派对此是不满意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掌握了对中东北非发生变革后产生的新的政治影响力就自然能赢得后续的经济合作,而这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大国之间对变革取的不同政策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这场博弈

中赢得了新的好感,扩大了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这在未来可能会增加中国通过进口石油弥补石油缺口的困难。

伊叙局势,扑朔迷离

当前,叙利亚与反对派武装冲突不断,国际社会对叙利亚经济制裁力度加大;美国、欧盟继续对伊朗实施能源和金融制裁。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线风险增大,叙利亚、伊朗国内油气投资环境恶化。

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而且伊朗周边的稳定对整个中东的石油供应有着战略性的影响。在当前伊朗局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未来的走势大

体有三种:(1)美国继续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手段,限制外资进入和石油出口,打击伊朗国内经济;(2)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导致伊朗石油出口终

止,国际油价迅速攀升;(3)伊朗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取极端措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导致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断。

从实际形势看,第一种走势出现的可能非常大。如果这种情况不断持续,将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较大影响。自去年下半年,由于国际

压力,中石化延迟了亚达瓦兰油田的动工日期,中石油也推迟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气田的钻探工程,从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如果出现第二种

情况,中国虽然可以增加从沙特等产能富余国家的石油进口,保持石油总体需求,但油价的上升也将会增加输入通胀的压力。如果出现第三种情景模式,世界石

油将会“运输瘫痪”,而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进入2012年,中东局势继续动荡。尽管欧美与叙利亚、伊朗的冲突有升级趋势,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美与叙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

大,严厉的经济制裁很有可能是长期行为。经济制裁是国际油价走高的重要推手。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油价高位增长无疑会提高中国石油进口的成本。目前,中国

企业在叙利亚的油气项目已经受到影响,一些项目已被延迟或中断。同时,欧美发起新一轮制裁后,中方在伊朗的油气项目风险也进一步增大。

重建,政治不稳

中东北非发生变革的国家在国内的反活动以及西方国家的压力甚至直接打击下,原相继垮台。这些国家相继进入了“后卡扎菲时代”、“后萨利

赫时代”等,面临着艰巨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任务。对于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来说,如何结束乱局,实现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是其在反斗争中所无法获得的经

验。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秩序的恢复可以说是产油国恢复生产、安全出口的前提。那么,在这些国家的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应是我们考察其石油生产与出口能

否恢复时所要首先考虑的。

以利比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国内政治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部族问题反弹的可能性。利比亚是个部族色彩很浓的国家,内战虽然

打败了卡扎菲,但卡扎菲当政以及内战期间造成的部族之间的隔阂、冲突能否在内战后消弭还是一个未知数。部族影响的存在,或许就是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政治重

建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内战带来大量武器散落民间。因此利比亚在战后还面临着大量武器散落民间的问题,而一旦国内重建出现困难、经济恢复

缓慢,这些武器是否会再次成为反抗的重要工具?显然是可能的。再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利比亚反对派曾宣称将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法律依据,并有传言

要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使国际社会担心利比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问题。最后,利比亚反对派内部派系林立势必加剧政治重建的困难。反对

派在崛起过程中本身就缺乏统一的权威,派系林立,各自握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消灭卡扎菲及其。在进入“后卡扎菲时代”后,如何实现派系

整合以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显然是个难题。如果其国内政治重建受阻的话,石油工业如何恢复基础设施?如何实现生产恢复?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不稳定势必

阻碍其石油出口以及与外国石油合同的履行。

同样,中东北非其他发生变革的国家,比如突尼斯、埃及等都有类似的政治重建困难。

中东变局,带来变数

作为中东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年由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五分之一。针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

制裁甚至打击,伊朗可能取连锁性报复措施进行反制。在极端情况下,伊朗可能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报复。伊朗如果真的取行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将

陷入“多输局面”。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运输将受到重大打击。从目前形势看,哪怕伊朗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该地区保持“乱而不战”的局面,对石油供给中

断风险的担忧以及恐慌性预期就会把油价推升至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表示,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可能导致全球供应每日减少150桶,国际原油价格

将出现30%的上涨,即每桶上涨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国际油价将会疯狂飙升,世界经济到时亦会承受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海湾周边国家和伊朗的“海湾三岛”: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争端近期也有加剧的趋势。今年5月初,海湾阿拉伯国家联合部队

(又名“半岛之盾”)在阿联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代号为“忠诚岛屿”的军演。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强调,美国的战机参加了“忠诚岛屿”军演

并在阿联酋进行部署,对海湾局势和伊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中东媒体分析认为,“忠诚岛屿”军演以及伊朗的官方表态,是以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伊

朗之间针对“三岛”分歧的升级表现。在其背后,美国借此推波助澜,向伊朗施压无疑是冲突升级的重要诱因。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使海湾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从

而会增加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道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言,中东北非变革引发的一系列新变化对中国石油稳定的供应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根据目前的形势,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的战后重建工作

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政治斗争引发政局不稳的可能性很大;叙利亚局势仍在演变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

机升级的可能性却始终存在。为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新变化保持足够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对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调整中国的地缘安全政策和思维,做好危机预警工作,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大型原油储备库的建设,是否有意义?

长期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交易形成了3种基准价格,即美国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价格、英国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和阿联酋迪拜原油价格。 上述3种基准油价均分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其中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期货价格因其交易量大而最具参考价值。 1、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 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品质较好,又被称为“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或“得克萨斯轻质甜油”,其价格是北美地区原油的基准价格,也是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价格之一。通常所说“纽约市场油价”就是指纽约商品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 2、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一种轻质油,但品质低于纽约商品轻质低硫原油。非洲、中东和欧洲地区所产原油在向西方国家供应时通常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格。通常所说“伦敦市场油价”就是指大致下一个月交货的伦敦国际石油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3、迪拜原油价格 迪拜原油是一种轻质酸性原油,产自阿联酋迪拜。迪拜油价在一般新闻报道中较少涉及。

一直以来,美国这个建国才300余年的国家,甚至会给人一种全世界第一多秘密国家的感觉,神秘的51区、外星人传说、飞碟,而另有传言称美国南海岸的底下,埋藏有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原油库,这是真的吗?

答案的确为真,美国也在数次能源危机中承认了这一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的存在。最近一次美国高调展示该地下油库,是在沙特的炼油设施遭到袭击之后,为了平缓世界油价,美国表示在危机时刻将会动用国家储备原油,并投入市场降低沙特原油减产一半的影响。

据称,美国起码在墨西哥湾沿岸海岸线下,建立了4个原油的安全储存点,通过挖掘和扩张60个岩盐洞穴,美国最起码在地底储存有7亿桶原油,甚至近年来储量已经超过10亿桶。这是什么概念?按照世界产油大户沙特阿拉伯日产1200万桶原油来计算,美国的储油量最起码是沙特阿拉伯的2个月产量,是中国的半年产油量。外加美国产油量世界第一(1300万桶每天),美国的原油绝对能够多到一个你不可想象的程度。

美国的地下储油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除了美国外,世界各国都有进行石油储存设施的投资建设,但都没有美国的规模大。那么为何美国要将从地底挖出来的石油,重新埋回地下储藏呢?

日本的主要原油储藏库所在位置

有如今的好日子自然就有艰苦的日子,美国也不例外。13年美国支持以色列发动“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再次大败,不甘心回家啃羊腿的阿拉伯各主要原油输出国立刻联手起来针对美国,切断了向西方世界的石油出口,即著名的石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如今的原油产量,极其依赖从海湾国家进口原油,所以世界油价开始飙升,尤其是美国,即使是富人都对高油价感到肉痛。美国不少地方甚至加油站油库都已见底,为了保护他们的石油,不少民众持枪保卫他们的 汽车 ,以防“偷油贼”光顾。

随着石油危机结束,美国人再次用上了廉价的石油,但是危机意识开始萦绕。数年后美国开始兴建地下储油设备,将洞穴封死、不留缝隙后,美国人将低价购买来的原油倒入,将其填满。一旦再次发生能源危机,美国就将动用这些储备原油,通过对冲的方式平抑石油价格。别看仅仅只是价格的小波动,但地下石油储存库对于美国而言极其重要,是重要的外交政策工具。

事实证明,洞穴藏油效果的确很棒,这些岩盐结构稳定,原油无法渗透或者发生反应,相当于天然的大油罐。在地面上你看不到任何关于储油设施的痕迹,仅能看到少许管道和竖井,但这些竖井往往深达数百乃至上千米才能到底。地下洞穴有时候并不会完全稳定,会发生侧壁或者顶部坍塌事故,所以为了安全选址和早期建设十分重要,一旦原油放入洞中,工程人员将无法再进入洞穴,只能通过远程操作的方式进行有限的修补。

美国近10亿桶的储油量虽然不能满足美国这种“大油耗子”的长期需要,但是加上本国原油产量大的补给,也算是够用。另外一个几乎不产油的国家——日本,相较而言地下油库就大得可怕,仅3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就储有5亿多桶原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迫使他们要做好一切有用的存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后,部分近海出游设施一度受到影响,由于担忧未来这些油库仍然不够大、储油量不够多,有关人士开始呼吁日本继续扩建原油储藏库的规模至如今的数倍以上。

尽管有如此多的未雨绸缪,但在未来爆发的危机中仍然有可能出现石油储备无法获得迅速调拨利用的可能,13年的能源危机会再次发生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每天都在严阵以待罢了。

世界博弈背后的根本目的是占用,而原油作为现在和未来一大段可预见的未来主要的能源材料,其对经济,国防等众多领域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中国要维持高速发展,能源供应就如同人体血液一样不可或缺,中国本土的原油供应远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只有不然国家就不需要费大精力和财力开通这么多跨国能源管道线也不需要跟别的国家签长协。另外加上国际局势的动荡变幻莫测,一旦能源线路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正所谓“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广积粮,缓称王”,有没有意义,可以细细思量。

众所周知, 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影响着国家的方方面面,大型原油库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储存更多的原油,是一种战略储备,对于石油进口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 上,13年至1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通过控制原油的产量,使得当时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升至11美元,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于是 在14年,经合组织(OECD)的成员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而且要求所有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进口量的石油, 以应对石油危机,各国开始大力兴建大型原油储备库。

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43美元,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于是很多国家把石油储备增加到90天净进口量以上,以抵消原油价格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国进一步兴建了更多的原油库。

一直到现在,每当国际原油市场出现供应问题的时候,各个国家都会动用石油储备。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向市场投放了3300万桶储备原油,也曾请求中国释放原油储备,平抑国际油价。可见原油的战略储备是多么的重要。

我国的石油现在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而在1993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一年我国正式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而当时我国并没有大型原油储备库。直到2002年底,《国家计委关于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实施方案的请示》的批准,标志着开始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包括大型原油储备库以及地下水封岩洞储油)。

第一期建设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经过慎重的研究,最后选择了第一期4个储备项目,其中就包括了 舟山岙山、宁波镇海、青岛黄岛及大连4个基地。

这4个地方经济发达、需求旺盛,最重要的是附近都有大型炼油厂。而且当时也确定了,接下来的第二期、第三期储备建设项目,可以在西部适宜地区建设布局,更为安全。所以,现在西南、西北多地都非常积极地申请建设储备基地。二期工程也安排了若干西部石油储备基地。

而今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之间达成了相互妥协协议,内部团结一致, 以后原油的供应又会牢牢地被控制 ,所以,在国际油价低的时候大量储备,价格高的时候进行使用,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平稳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应该大力建设大型原油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