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多久调一次

2.2015年油价几次调整?

3.油价调整的时间

4.可燃冰投资背后的心酸与泪水,还有谁比我更惨

2012年4月23日油价_4月23号油价

中国汽油猛涨的真正原因

月23日,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2005年发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著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2004年年报为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四、上游垄断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扭曲经济结构肆无忌惮的涨价,使中国经济和宏观调空的复杂局面加剧。可怕。成品油涨价,因为你是垄断,但下游产业却是竞争性行业,不能涨价。比如公交和出租车,关系群众生活,其价格调整要经过严格审批,油价从2元涨到4元多,公交价格和出租车价格并没有什么提高,可见,油价上涨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补贴中。汽车制造业是国家寄希望的产业,但消费环境不良,加上油价上涨,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两年的工资并没有显著增长,翻倍上涨的油价让大家很难受。可见,这是赤裸裸的掠夺,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增加了所谓的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欣鼓舞,但是,这种危害中国经济的掠夺经济思路,将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观察大家对油价上涨虽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捣鬼,但是不知道要点!我在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战略物资,国内的油田都是这两个集团垄断的。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售权利。近几年国家进口石油越来越多,今年会达到1.5亿吨。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岂不是两大集团就没有话语权了放心。关键的石油进口权还是只有两大集团所有。国内的炼油企业就算是油价再便宜,也无法自主进口,只能从两大集团买他们加价进口的原油。

这样两大集团对内把持油田,对外把持原油进口权。国内原油价还不是他们说得算?国内的炼厂,包括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是在亏损,那是因为原料石油(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的价格是两大集团定的!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亏损无所谓,反正在贸易/开采环节已经有足够惊人的利润了!!

而且炼厂亏损的情况可以成为汽油涨价的借口,掩人耳目。于是我们就这样因为所谓的炼厂亏损,口袋的钱被淘空!!!!

石油是工业血液,现代基础工业的王道!!两大集团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个国家竞争力甚至国家安全!!90#油从今年3月份的3.18上涨到7月份的4.06,快一块钱了,还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业破产阿?到底有多少企业背上沉重的运费成本阿?无耻的抢劫!!2004年两大集团净利润2000亿,咱们国家gdp才多少?11万亿,各行业综合净利润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亿。可见40%的国家利润都是两大集团的!大家伙都在给两大集团打工呢!!

有人会问,油田是国家人民共有的,这两大集团虽然垄断,毕竟是中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这样丧心病狂的掠夺财富不顾危害国民生机?其实这两大集团都是海外上市企业!!所有权和资本不是纯粹国家的了。资本是贪婪的,对利润的追求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看到这里,国内油价未来的走势相信每个看过帖子的人已经很清楚了。

我很担心国外投资者利用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从这个角度讲,两大集团已经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了!!有时候看到纺织厂的女工虽然一天12小时的拼命干活,居然连500块钱的工资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厂因为纺织原料涨价(非棉的纺织品大部分是石油变得)或者停产/或者破产。心情真是无法描述。前一阵子还听说北京有的哥为了多跑出点钱过劳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亿的纯利还叫嚣亏损要求涨价的嘴脸是什么麽样那2000亿人民的血汗钱又有多少进了原本已经很富裕的老外口袋里!!

无论如何,两大集团正在挤垮国内非自有的炼厂,同时也正在挤垮社会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现在的情况不得到改变,两大集团的目的很快就会完全实现。

可能有人问,目前发改委已经批了19个非国营的公司可以进口石油。其实私营企业进口石油除了要有进口权,还要有配额,2005年非国有进口配额一共才0.1亿吨,根本没有影响市场!而且两大集团除了因为自己是国有公司,进口不受限制之外,还注册了非国有企业,也在这19家里面混,用他们的实力抢占绝大部分配额!!太狠了!!关于私有企业石油进口权/配额计划具体详情大家可以查询国家商务部网站看看!!

谢谢大家帮顶,大家有工夫就转贴,不要让整个社会被两大集团“炼油厂亏损/加油站亏损”的幌子骗了

油价多久调一次

2022年国内油价调整窗口周期时间表如下:

1、1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29日24时;

2、2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

3、3月油价调整时间:3日24时、17日24时、31日24时;

4、4月油价调整时间:15日24时、28日24时;

5、5月油价调整时间:16日24时、30日24时;

6、6月油价调整时间:14日24时、28日24时;

7、7月油价调整时间:12日24时、26日24时;

8、8月油价调整时间:9日24时、23日24时;

9、9月油价调整时间:6日24时、21日24时;

10、10月油价调整时间:10日24时、24日24时;

11、11月油价调整时间:7日24时、21日24时;

12、12月油价调整时间:5日24时、19日24时。

油价价格影响因素

1、开采成本:陆地油田、海洋油田和页岩油,不同种类的原油开采成本肯定不一样;同种原油分布在不同区域,其开采成本也不一样。

2、原油炼化成本:将原油炼化成不同的成品油,每种成品油的成分、浓度、添加剂等等都是成本。

3、原油成本:世界上的油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人均原油拥有量天差地别,买别人的东西肯定要花钱。

2015年油价几次调整?

油价是每隔10个工作日就会调一次,每次调整以后都会直接影响到用车成本。所以要密切关注油价的升降幅度,控制好汽车加油的时间。2020年1月份油价调整时间是1月14日24时,2月份的调整时间是2月1日24时、2月14日24时以及2月28日24时,3月份油价的调整时间则是3月13日24时以及3月27日24时。4月份则是4月13日24时以及4月26日24时。5月份为5月12日24时以及5月26日24时。6月份则是6月6日24时和6月23日24时。以上为2020年上半年的油价调整时间。

百万购车补贴

油价调整的时间

一、2015年油价几次调整分别为:

二、1月12日,1月26日,2月9日,2月27日,3月12日,3月26日,4月10日,4月24日,5月11日,5月25日,6月8日,6月23日,7月7日,7月21日,8月4日,8月18日,9月1日,9月15日,9月29日,10月19日,11月2日,11月16日,11月30日,12月14日,12月28日。

可燃冰投资背后的心酸与泪水,还有谁比我更惨

油价调整时间日历。

2022年油价调整日历表图如下2022年油价调整时间表一览表:

1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29日24时。

2月油价调整时间:17日24时。

3月油价调整时间:3日24时、17日24时、31日24时。

4月油价调整时间:15日24时、28日24时。

5月油价调整时间:16日24时、30日24时。

6月油价调整时间:14日24时、28日24时。

7月油价调整时间:12日24时、26日24时。

8月油价调整时间:9日24时、23日24时。

9月油价调整时间:6日24时、21日24时。2022年油价调整2022年油价调整时间表一览表的走势202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9次油价调整2022年油价调整时间表一览表,其中共出现了8次上涨,不过只下跌油价1次,这让今年的油价已经大涨了,特别是下次调整可能还涨。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已经历9个调价窗口,为7涨1跌,涨跌相抵后,石油市场处于“供需双弱”局面,多空因素陷入拉锯,国际油价或延续震荡态势。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

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约为20万亿吨油当量,是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50倍、煤炭及石油和天然气总含碳量的两倍。

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勘探显示,光是南海的神狐海域就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还只是中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

…………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燃爆了呢?

看看可燃冰背后的相关公司,股价在一周的时间内都打了兴奋剂,许多不怕死的韭菜们已经兴奋的冲进来了……

且慢激动!

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固然可喜可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我们首先实现的突破,而不是美国和日本呢?

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可燃冰的调查研究,但大多数只是处于理论研究层次,有实际动作去做开采实验的,也就中、美、日、加拿大、前苏联等寥寥几个。

其中,加拿大、前苏联的开采实验都是在靠近北极的陆地上的,跟典型的可燃冰97%位于海底的场景显然不是一回事。

相对来说,也就美、日,靠谱一点。

有一个新闻是这么讲的:“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的可燃冰开采研究,5月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好吧,380万美元,还是分成6个项目的经费,重视得很哪!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些实验全都不是能源公司做的商业性研究,而是国家拨款的基础性研究。在美国,这个连NASA航天局都将火箭业务承包给私人公司的地方,石油大公司们都死到哪里去了呢?

再看日本。

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在5月初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

两次实验,都失败了。

你知道日本人用的是什么设备来开采的吗

“地球”号勘探船,2005年交付使用,造船花费650亿日元,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除在日本近海进行科考研究外,还曾远赴东非近海、斯里兰卡近海和澳大利亚西海岸进行钻探研究。

这艘船的主要技能点是打洞,可以在水深2500米的海底之下钻探到7000米的深度,提取矿物资源上来做实验分析。

在这方面,地球号是数一数二的。

问题是,可燃冰的问题,并不是打洞要打的足够深啊,而是要防止砂石堵塞,要确保稳定实现长时间的连续开采。

在这方面,地球号就力不从心了。

就像一辆法拉利,即使跑的再快,你要让它跑一趟西藏,回来肯定也废了。

再看中国的这个海上钻井平台。

“蓝鲸一号”,中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净重超过42000吨、37层楼高,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万米,造价5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这个钻井平台,技能点主要是开采和防砂,是专门为开采可燃冰而研发的,拥有一整套的完井防砂设计系统,也足够的稳定,可以抵御12级的飓风,完全不怕海浪的颠簸。

相比日本人的法拉利,这个就像是专为跑山路而设计的路虎,自然手到擒来。

问题就在这里了,为什么日本人要拿一辆法拉利来跑山路呢?

因为没钱。

“地球”号勘探船是十多年前造的,技术早就过时了,但是没办法,他的拥有者“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只是一个事业单位,是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转的。

它的使命是科考,而不是商业开发,所以没有足够的经费为可燃冰单独的造一个钻井平台。

日本,尤其是美国,有着大量的石油公司,但是竟然没有一个私人公司对可燃冰感兴趣,哪怕是拨出那么一丁点的费用以支持实验,以至于被中国跑到了前面。

你不觉得很可疑吗?

3

商人无利不起早。

美日石油公司意兴阑珊的背后,是那深邃的大海下面,高昂的商业成本。

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就能源价值来说,他们是可以相互取代的,都可以通过转化为电力,产生比价效应。也就是说,谁更便宜,谁就能主宰能源市场。

煤炭成本是最低的,但是考虑到高昂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就不低了,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煤炭通常是主要的能源,但在发达国家,煤炭都被取代了。

石油本来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但自从2008年页岩气革命爆发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石油公司们按照开采成本,排成了长长的一队,谁的成本高谁就要被驱逐出局。

首先是深海石油的开发商们。

这是资源主要位于大西洋海底的巴西石油,股价从最高77美元,跌到两三块,一度跌去了96%,心痛。

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差距很大,最低的2.65美元/立方英尺就可以保本,高的要超过8美元/立方英尺。平均下来,大致在5美元/立方英尺左右。

按照1桶=5.6立方英尺的换算,则页岩气的成本只要28美元,比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石油成本都要低。

以前我们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世界上的石油只够人类用50年了!

可是,二三十年过去了,石油发现的越来越多,大家一算,还是能用50年以上,然后等页岩气一发现,哟,储量又翻了一倍,够用一百年了。

还有呢,陆地上的非常规能源,还有煤层气没有大规模开发,据说储量是常规天然气的两倍多,至少又够人类用上50年了。

石油公司们心里一盘算,光陆地上的油气资源就够用上150年了,而且成本还都低于50美元,你让那些开采成本那么死贵的海底石油还怎么混啊

连海底石油都混不下去了,你知道深处于海底的可燃冰的开采成本又是多少吗?

据美国能源部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不管怎么算,这个成本还是远高于陆地能源的开采。

就这样,根据成本的竞争力,中东的石油、俄罗斯的油气、北美的油气、各种页岩气和煤层气、浅海的石油、深海的石油、深海的可燃冰……排成了一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估计都很难看到尾巴的长长的队伍。

哦,对了,还有技术不断进步的太阳能光伏,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到2025年,太阳能的平均成本将比2015年降低59%,从当前的0.9元/度降低到0.4元/度,和煤炭发电的成本相当。

面对着此情此景,你说还有哪家石油公司会对可燃冰感兴趣呢?

在那深不可测的大洋之下,不可逾越的成本门槛,让可燃冰的2030年商业开发成了一句痴人说梦的口号。

4

简单一句,由于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成熟,能源价格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都将被控制在60美元以下。

这将让一切深海能源的开发变得无利可图。

这将让海工设备及相关的勘探、运营服务行业迎来极其漫长的冬天。

据统计,2014年全球海工设备的订单量在400座左右,2015年下降至300座左右,2016年进一步崩盘,跌至100座左右。成交额方面,2016年甚至不足2012年的十分之一。

由于前几年造了太多的钻井平台,现在油价那么便宜,越采越亏,结果就是,几乎有一半的海洋钻井平台都被闲置和封存了。

那些位于浅海,开采成本比较低的平台还好,相对来说,越是高端的,开采和维护成本越贵的深海石油平台,越是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问津。

更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出口的低迷,造船业不景气,我国政府将“向海工转型”作为了造船业的升级方向,全力推动。

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海工设备列为十大扶持产业的第4名,要补贴给补贴,要政策给政策,一场千军万马造海工的热潮开始了。

大量的船厂向海工转型,杀价拿订单,孰不知,海工的市场规模本来就比造船业小,在寒冬期,作为石油业上游的海工,比造船业的崩塌程度要严重的多。

造船业里,既有运矿石的干散货轮,运石油 的油轮,也有运制成品的集装箱船,还有运游客的邮轮,东边不亮西边亮,稳定性比海工大多了。

结局你可以想象的到,一边是萎缩了九成的海工订单需求,一边是蜂拥而来的产能扩张,于是一个号称21世纪的朝阳产业竟然陷入了全行业的亏损深渊里不能自拔。

如果有比惨大赛的话,海工产业绝对能进到前五名。

5

说回本次可燃冰事件的主角——中集集团(000039)

这是一家君临也看不懂的公司。

一方面是海工设备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市场份额的扶摇直上。

2009年,中集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队伍,在烟台成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年在上海设立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底,中集又收购了瑞典的海洋工程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BTAB)90%的股权。

2015年收购挪威海工设计公司Brevik Engineering AS(BE)。

通过这些努力,中集在海工上应该已经不存在核心技术的缺失,2016年手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占中国国内交付量的78%。

应该说已经相当牛逼。

但是看年报,连续多年下滑的利润就不说了,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毛利率只有可怜的10%也不提了,市场环境太差嘛,情有可原。

但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牛逼的海工业务,在中集集团的结构中竟然只能排到第五名,比运输专用车、集装箱、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物流服务都要小,仅仅比机场的空港设备要大一点。

还有其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可怜的1.1%。对于一家现代公司来说,研发支出比例高不一定能赚到钱,但是研发支出比例低的一定没前途。

难道这是一个穷途末路到根本没有人投资研发了,仅仅投入一点钱就能不断刷爆世界记录的神奇行业?